文章
  • 文章
搜索

新闻动态

news

新闻中心
  • 上海交大医学院,通过单细胞RNA测序、InfinityFlow等方法为靶向中性粒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靶点

    通过单细胞RNA测序、InfinityFlow等方法解析了肿瘤内中性粒细胞的分化途径,发现未成熟和成熟中性粒细胞进入肿瘤后均历经表观组、转录组和蛋白组水平上的重编程,转变成高表达dcTRAIL-R1的T3终末分化状态中性粒细胞,随后定位于具高糖酵解和乏氧特征的肿瘤组织核心区域,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支持肿瘤生长。

  • 多组学科研大会蛋白质组学驱动精准医学应用论坛3月将于上海召开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因对基因组的解读需求,后基因组时代到来;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功能执行者,是基因编码的终产物和药物作用于体内的直接靶标,我们期待借助超高分辨质谱技术为依赖的蛋白质组学技术来解读基因组学的天书,让质谱表征的蛋白质组学能够为生命活动提供更加贴近表型的解释。

  • 空间多组学&单细胞科研创新与临床应用论坛群英荟萃,大咖云集!

    单细胞多组学已经成为阐明生物过程复杂性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面对罕见疾病和细胞类型时。几十位专家学者齐聚多组学科研大会,嘉宾阵容星光熠熠,大咖云集。

  • Cell Reports Med | 中山大学任东林和林宏城通过单细胞测序联合空间转录组技术,揭示新辅助化疗重塑直肠癌肿瘤微环境及潜在治疗机制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免疫微环境显著地影响肿瘤治疗效果。另外新辅助化疗的疗效不佳也与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相关。考虑到上述问题,任东林、林宏城团队招募了29例直肠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前后分别取样,并对样本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空间转录组测序。

  • Cell Rep | 武汉大学周严/刘颖课题组揭示了大脑皮层投射神经元身份建立和维持的表观遗传机制

    在发育过程中,大脑皮层各个层次和区域的神经元发生和身份建立受到表观遗传学机制的精密调控,这些机制包括染色质构象及其开放程度、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等。揭示了一个由NSD1介导的调控大脑皮层神经元身份建立和维持的表观遗传机制,增进了对Sotos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理解。表观调控机制异常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 第二届多组学科研与临床应用大会将于2024年3月在上海举办

    为助力科研工作者了解多组学技术,掌握前沿研究的应用和转化方向,将举办2024多组学科研与临床应用大会,大会由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广州新式会展服务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于2024年3月30-31日在上海举办。

  • 单细胞多组学研究:数据整合与分析的新工具

    单细胞分析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研究方向。人们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技术来研究单个细胞的基因组、转录组、表观基因组及其他特征。尽管各项技术本身就能带来丰富的信息,但它们的组合分析(也就是多组学分析)能提供一幅更完整的图像。目前,在单细胞多组学的推动下,细胞生物学和转化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不过,数据整合与分析仍然是许多科学家面临的挑战。在此,我们将回顾单细胞多组学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一些可以促进数据整合的计算工具。单细胞多组学10x Genomics公司的单细胞应用产品营销经理Angela Churchill博士指出:“单细胞多组学是在单

  • 单细胞核测序+空间组学,烈冰助力重医附一院神经内科团队解析抑郁行为发生新机制

    本研究为首次基于单细胞核测序技术以及空间组学技术,采用灵长类造模,对于女性受社会地位影响的抑郁样表型的发生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定位了其关联的基因和细胞类型。该亚群与小胶质细胞差异基因的一致性超过其他群体的同时,表达IQGAP2,FYN,PDE7A,ARHGEF3,可能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神经炎症。

  • Cell Reports | 浙江大学方群团队联合浙大良渚实验室王永成和傅旭东团队实现深度单细胞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分析新突破

    单细胞多组学(Single-cell multi-omics)技术是在单细胞单组学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在同一细胞中测量多种组学数据的前沿技术,Nature Methods杂志和中国科协曾将其列为2019年年度技术和20个重大科学问题及工程技术难题之一。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可以在单一细胞个体内,同时分析多个基因、蛋白质和小分子的表达情况,从而更全面地揭示细胞的状态和功能,有利于从遗传信息、信号调控、蛋白表达、代谢通路等多层面探究生命活动的奥秘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机制。蛋白质作为细胞生命活动的执行者,直接反映了细胞真实的生命活动状态,因此,发

  • Nature Chemistry | 顾宏周课题组与合作者开发MORAC技术用于发现低丰度区的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是信息型分子、颗粒甚至于细胞,其在健康和病患人群间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明显差异。因此,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鉴定对于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生物体系的高度复杂性及(疾病早期阶段)标志物的稀有性使得标志物的发现极具挑战。当前,以蛋白质组学为代表的组学类发现策略具有高通量的优点,而传统的基于亲和识别的生化类发现策略拥有较好的特异性,但两者均存在灵敏度不足的缺陷,难以在低丰度区高效地发现生物标志物,制约了我们对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层面变化的深刻认知。

  • 细胞外多组学分析揭示胃肠道癌症患者潜在血液标志物

    液体活检在癌症早筛和预后监测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体液中的游离DNA(cfDNA)和游离RNA(cfRNA)在疾病诊断和预后的无创评估中已经有了深厚的研究积累。诸多cfDNA特征,例如突变、拷贝数、甲基化模式、片段化模式和核小体足迹在癌症患者中都发生着异常调控。许多 cfRNA 特征也可以作为癌症标志物(包括microRNA,circRNA以及 mRNA 和长非编码RNA 的选择性剪接模式)。不过,单组学特征各有所长,比如cfDNA的甲基化具有极佳的组织溯源能力,但是对于早期癌症患者的检出率较低。而cfRNA虽然丰度和灵敏性较高,与癌症患者的动态息息相关,但是 RNA的稳定性较差。如何利用多组学的进行优势互补,尽早识别癌症患者,灵敏地监测疾病动态变化,是液体活检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共有5页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大会议程

新闻动态

关于我们

扫码关注公众号

大会最新议程

电话直呼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8620715018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响应云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